京都模式之(4)——酒局+唠嗑=京都会议发表时间:2023-02-17 08:14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一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思想共识,然后,把这种思想共识,转化为工作方向,或物质成果。 因此,古往今来,开会都很重要。为了突出重要,往往,会后还要安排顿酒席。会后安排酒席的意思有二,一是平时不容易聚,山高水长的,天南海北的,年八辈子难得一见,好容易凑到一起开会,正好实现了这个宿愿,于是乘东风,搭顺水,如愿以偿。二是对与会人员示以尊重。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总有一场国宴,宴请人民代表,这是政治礼节,也是政治待遇。 京都借会议之由安排酒局似乎和上头这些内容不太搭界。一是一个单位,就在一幢大楼,没有“天南地北”、“山高水长”之说,“年八辈子难得一见”之难,应该说“想见即见”“见即既见”。其二,都是一个团队的,没有政治派别,没有政治礼节。一个灶上抡马勺,一个壕沟的工友,哪那些外道嗑儿? 没这些外道嗑儿,却有这酒! 常常的,总经办王秘书电话就过来了:几点几点,领导请喝酒。于是接电话的人都明白了,这是酒店要召开会议 酒局+唠嗑=京都会议。 千万别以为这是偶尔,或是偶然,或是屈指可数。京都这七年,已成为必然、自然,已无法去数。 开始,和友人说起这话来,自以为行业优越。人家就笑:真是身在蜜罐不知甜。打着灯笼照照(找),称二两棉花纺纺(访),林东街开酒店的多了,赤峰开酒店的也多了,中国开酒店的、世界开酒店的,就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吧,多有钱的,多那啥的,有这么开会的?或是把这种酒局+唠嗑=会议作为常态的?也就是你们京都吧! 这么长此以往,以后,每每,心里便怦然一动,继而,暖暖的,一种东西在心中漫延开来。 这是酒店的深情,是企业的关爱。领导说:看你们天天的,吃不按点吃,睡不按点睡,想请你们喝顿酒都聚不齐全,也就是抓这开会的时间……是的,一个企业,会,总是要开的。会,就得与会人员必须到场。可是干酒店这活儿,在时间上,就是没有朝九晚五的那份齐整,酒店要做的,是24小时在“线”! 那就开会吧。 为着这个会议,常常的,是中午饭口时间过后,或是晚上饭口之后,或是更晚一点儿……因为,有客人还在用餐,于是,我们这餐,我们这酒,就得等还在服务的人员下来……即使服务的人员下来了,还要等,因为,做菜的厨师,还正在为着这桌的菜,还在嘎嘎抡勺…… 说到这儿,也许又有人说,做酒店的,就是研究酒和菜,既是这,开会稍带上酒、上菜,也未尝不可。嗯嗯,有道理。比方,哪道菜有问题,做上来,现场的,品,论,然后再去做,再去提升…… 这个,可以有。这个,当然可以用偶然,也可以用偶尔。 但更多的,一个单位的会议,就经营管理来讲,包罗万象的,比方:春的统筹安排,夏的阶段性调整,秋的旺季鼓劲儿,冬的冷暖呵护…… 这些,似乎和酒菜没有缘份。 但是京都,却缔结的根深蒂固。 与会人员围了桌,上了菜,斟了酒,举了杯,吃着,喝着,唠着,这就是开始开会了。 举杯发言——想想那是多么的轻松温馨! 举杯抒怀——听听那是多么的激扬慷慨! 就这么温馨着,慷慨着,某些东西,就形成了共识! 最后,是互为举杯鼓励——就这么定了! 祝!成功!干杯! 以酒局的轻松活跃,完成中规中矩的会议功能,这就是京都。 还有:我们都有过的,一家子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往往也是一个家庭说事儿,解决事儿的常态方式。对不? 呵呵,京都会议=酒局+唠嗑,这不就是一个大家庭的那种过日子的方式? 什么是家?这就是家!或是家的内容之一。 也许有人又说,那是你们领导喜欢喝酒,因此,总是借故组织个酒局儿。差矣!我们领导滴酒不沾,因为,酒精过敏。 领导不喝酒,却掏腰包:结帐!每次,每局,每回! 我们《京都时讯》上曾刊登过一篇小文,文章的题目是:《想你,就是想请你吃饭》,文章的主题情怀是:想你,就是想请你吃饭,爱你,就是想请你吃饭,尊重你,也是想请你吃饭。 那么,我们京都的这顿饭呢? 那是企业——疼你!
文章分类:
京都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