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酒店  JINGDU HOTEL

契丹大菜研发

发表时间:2023-02-15 09:26

秉执“六个坚持不动摇”的发展战略,突出品质赢天下的经营理念,坚持创新是硬道理的不懈,追求饮食与文化的融合,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助力辽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在巴林左旗旗委、旗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市、旗两地辽史专家的指导下,京都酒店挚起了契丹大菜研发、挖掘工作的旗帜,并复原推出了一套古契丹皇家大菜套餐。

这份套餐,旨在展示一千多年以前,契丹人在饮食方面的选材之秘,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工艺之精,以及开创大辽的契丹人,是怎样把饮食与政治、饮食与信仰、饮食与风俗进行完美结合的大智慧。

了解契丹,阅读契丹,认知契丹——京都酒店要做的,就是要让天南地北的游客,让热爱华夏的中外朋友与国民,从餐桌上开始,走进契丹,体味辽代古都的壮美风情!

                                                  ——题记

two20191030142759_4054.jpg


1

契丹大菜显皇家风范

契丹大菜展契丹风情

这天,是个平常的日子。但细心的人们发现,今天的京都酒店似乎在往常的一样中,有了新的不一样。

惯常,服务员穿上蒙古族服装,这一定是接待没有见过草原的南方客人。比方,穿上中式旗袍,这大概其是接待外宾的既定服装。如此这般,酒店每天的重点接待,从服饰上,就这样告诉了细心的你。

你今天确实见证了以往的不同。

看这身装扮,公元九百多年前的打扮,那是契丹镔铁天下的标记。

这里是京都酒店金色大厅。

灯光冉冉亮起,与之同步的,是袅袅的音乐,还有曼曼的契丹皇家宫廷歌舞。

歌舞声中,鱼贯摆上餐桌的,是十二道古契丹皇家大菜。看到这里,您也许就知道了,今天的京都酒店,正在为有着契丹文化研究需求的客人,举办着一场古契丹皇家大菜酒会。


辽的历史,是一部让人惋惜遗憾的断片历史。如何使这丢失了的辉煌实现再现与续接,炎黄子孙一代接着一代,砥砺前行。

京都酒店愿意为这一浩瀚工程,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

一位哲人说得好:有了目标,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年代久远,史料匮乏,从哪里做起,从哪点切入?古契丹大菜研发启动会议上,酒店做出决策:以美食为重点,以故事为引线,以史料为依据,以形成套餐为定位。对于菜品的推出,即要严谨,又要大胆,既要返璞,又要适合当今的饮食习惯。

方向有了,方法有了。于是古籍书中的探寻不再盲目,支撑点有了,框架构划了,于是浩瀚史学只要选择研发所需要……这些便捷,表现出了酒店领导力量的科学。

以故事为引线,一下子让人想起了巴林左旗关于古契丹的许多——

two20191030095418_4072.jpg


在巍峨莽莽的大兴安岭余脉,在水草便畜牧的巴林大地,契丹人留在草原上的故事,太多太多。

站在辽上京古都遗址的城墙回望契丹故国,乌尔吉沐沦河畔契丹皇家捺钵猎捕头鱼的仪式历历在目,契丹人放飞海东青猎捕天鹅的号角犹在耳旁,远望乌兰坝古契丹人的大鹿圈野鹿成群,脚下,蓬勃的柳蒿,正把往日的故事传说……

那么形成套餐,按照现代宴席要求,鸡,是必点,鱼,是必有,牛,是必上,羊,是必备……

京都酒店研发古契丹大菜的灵感,由此喷薄而出!

2

古契丹皇家大菜亮相京都

揭秘古契丹饮食前世今生

皇家珍珠鹅

20191030095443_8157.jpg


古契丹大菜皇家珍珠鹅的推出依据是这样的:

《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契丹人喜爱捕食天鹅、大雁、锦鸡。这是契丹皇家贵族军事、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告诉后人:那时候的天鹅在捕食河蚌时,会将河蚌体内的珍珠吞进胃中,这样,人猎捕捉到天鹅,就能得到上好的珍珠。天鹅嗉中的珍珠,通常要比河蚌体内的珍珠大上许多,这在当时,是能与黄金相并提的稀世珍宝。契丹人捕捉天鹅的工具主要是一种名叫海东青的鹘,是鹰族类的猛禽。每当天鹅飞抵,皇家侍卫便在隐藏的草从中突然站起,举旗呐喊,惊恐的天鹅便再次起飞。说时迟,那时快,由皇帝亲自放飞的海东青如离弦之箭,跃上天鹅的脊背,用尖锐的喙,啄破天鹅的脑壳,天鹅坠地,近旁的侍卫上前用刺鹅锥将天鹅刺死,捧献皇帝。皇帝大喜,煮之烧之或烤之。契丹人将天鹅的羽毛戴在头上,品鹅肉,鉴珍珠,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这就是古契丹大菜皇家珍珠鹅的前世今生。

碳烧头鱼

20191030095505_7759.jpg


那么,皇家碳烧头鱼呢?

我们都知道,契丹皇家有四时旅游的习惯。他们,那个时候管旅游叫捺钵。冬日的皇家旅游,契丹皇家起程于辽上京乌尔吉木沦河畔,目的地,是今天吉林省的查干湖。每到一处,辽皇帝命令人在河畔搭起帐逢,在河面凿出四个冰眼,中间的冰眼凿透用以捕鱼,外围的三个凿成不透的,用以观察鱼的动向。鱼误入主冰眼时,皇帝投出手中的绳钩捕鱼,鱼中钩后被拉拽上岸。捕捉到的第一条鱼谓之“头鱼”,即刻入帐烹调,或碳烤或煮烧,随兴定夺。“头鱼宴”,因此得名。这也是契丹皇族为了密切群臣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政治手段。

太阳石烹羔羊肉

20191030095534_0856.jpg


阳光正好。古契丹皇都辽上京故地的东方,乌尔吉沐沦静静流淌。河滩上,40亿岁的河卵石,与50亿岁的太阳,共同回忆着公元九百多年的那段时光。

那是契丹民族诞生的年月。

《辽史》记载,辽太祖的母亲梦日堕怀,然后有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时,室内神光大放,异香扑人。由此,契丹人崇拜太阳的民族文化,煌然诞生。每逢重要日期,契丹人都要在皇都的日月宫旁,举行多种拜日仪式。太阳石烹羔羊肉,是古契丹人在夏日的七月,把潢水河畔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也称之为太阳石投入钵中,以太阳石的温度,将钵中的汤汁、羔羊肉烫熟。然后,登上露台,通名望日,敬献酒肉,进香番拜。食用太阳石烫熟的羔羊肉,即得到了太阳神的护佑,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健康康。

太阳无语,却仍然以光热,为那份崇拜骄傲,河卵石无话,却依旧以石烹厨艺的流行,讲述古今。这些,也许正是太阳契丹的追忆和起源。

黄泥苏叶碳烧鹿脖

20191030095603_6932.jpg


在重证据的时代,许多起源,正是由于痕迹犹在。

距辽上京北部乌兰达坝苏木有座山叫“猫头坝”,辽墓志记载此山叫“嘉鹿山”。远古时代和现在,都是野鹿成群出没的地方。老爷洞沟里面的一道山谷现在还被叫做“大鹿圈”。鹿是大自然赐给契丹人的衣食资源,因此,捕猎野鹿也就成为契丹人的生活手段和生产任务。契丹人猎鹿的方法是,先在猎区撒上盐用以吸引鹿群,猎鹿人要事先披戴好鹿头、鹿皮进行伪装,伺将夜半,让“哨鹿人”吹响“鹿叫子”模仿鹿鸣,把鹿引来,然后集中射之。到过辽地的北宋文豪苏辙赋诗记其所见:“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

契丹民族食肉经历了一个由生食到熟食、由简单宰割饱腹到制做各种肉食佳肴的过程。古契丹人最常见的食鹿方式是烧、烤、煮和制作风干肉。黄泥苏叶碳烧鹿脖,是契丹人将新射杀的鹿剥皮后,取鹿脖部位,用山野间到处生长的苏叶包好,外裹一层河泥,燃起柴碳进行闷烧。鹿脖软嫩,苏叶清香,烧煨至熟,大快朵颐,佐酒听歌,快活无比。

腊肉牛排

two20191030095627_5306.jpg


大块食肉,是契丹人饮食的特点。

这不,为了复制这一特点,京都酒店研发了腊肉牛排。

契丹人把牛、鹿、雁、鹜、熊等动物的肉称之为腊肉。宋朝人路振奉命出使契丹,他在《乘轺录》中描述途经幽州受到政务接待的情况时说:辽驸马都尉萧宁为他安排了酒宴,酒宴上,契丹人把牛鹿雁鹜熊等肉称为腊肉,切割成方正大块,盛在大盘中上桌。桌旁,两位穿戴整齐的服侍人员,执拿刀匕,将大块肉割成小块,来招待作为汉朝大使的他们。巴林左旗白音敖包辽墓东室出土的契丹人吃肉图中,一契丹人面前置一椭圆形木盆,盆旁边有一长方形木盘,那人左手拿着蹄肘,右手操刀以割,刀下已有割下的肉片……

京都酒店本着以平实为追求,以还原为本真,以味道为根本的研发原则,尤其在展示古契丹人食肉方法上的“大块”和“操刀以割”的特点,推出了古契丹皇家大菜,腊肉牛排。

野猪排骨柳蒿芽

20191030095653_4421.jpeg


还原本真,追求平实,京都酒店此次推出的契丹宫廷大菜还有,野猪排骨柳蒿芽。

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契丹大军西征,行军苦旅,蔬菜稀缺。某日,当吃到用鲜柳蒿烹制的面食时,大臣耶律楚材不禁大发感慨并吟诗一首:“今日换回十载梦,一盘凉饼翠蒿鲜。”诗中的“翠蒿”,指的就是柳蒿,也称水蒿、萎蒿等。柳蒿入口无纤维感,糯嫩绵细,滑润无渣,入口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满满的在舌尖游窜。契丹人喜欢用柳蒿炖排骨、鲶鱼、肥肠等。用柳蒿的清香爽滑缓解肉类的肥腻腥膻。现代医学证明,柳蒿具有消炎解毒、降血压、降血脂、养肝健胃,并有出奇的减肥作用。柳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可食第一香草”、“野菜之冠”等美誉。柳蒿的主要生长地为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的河边、草甸、沟塘等水土肥美的地方。黑土地冒出一层层紫绿相间的柳蒿嫩芽,鲜亮亮水灵灵惹人喜爱。京都酒店通过对契丹饮食的挖掘抢救,特根据史料记载,隆重推出古契丹宫廷大菜:野猪排骨柳蒿芽。

香扒野猪脸

20191030095720_8217.jpg


说到野猪,史料有太多的记载。

《隋书》《北狄传》中说:古八部时期,契丹人逐水草而居,随时迁徙。他们“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使我射猎时,多得猪鹿”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山临河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以畜牧、射猎和捕鱼为生。契丹古民族非常喜欢猪,他们白天牧猪,晚上与猪同住,把吃猪肉,作为上等饮食和朝贡圣品。古契丹人在有重大活动时,戴野猪头或野猪牙饰物,穿猪皮衣服,以表达权威和胜利。契丹人对猪的偏爱,还因为其拥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因此,食猪肉、食猪脸,也寄托着古契丹人对家族兴旺,丰衣足食的企盼。

这就是京都酒店研发契丹宫廷大菜“香扒野猪脸”的依据所在。

胡峤西瓜

20191030095749_6423.jpg

有依据证明,是契丹人将西瓜带入中国。据《新五代史》记载:今安徽绩溪县华阳镇人胡峤,公元947年,他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员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告发谋反被处死,胡峤受到牵连,被契丹政府扣押了七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才被放回中原。他把在契丹的经历著书立说,以告后人。他在《陷虏记》中说:自上京东去四十里,到了真珠寨,开始有蔬菜吃了。第二天继续往东走,发现地势渐高,松林郁然,再走数十里地,忽然进入了平原。在这里,他吃到了一种绿纹路的,如冬瓜大小的,味道特别甜的瓜果。他问当地的人,这是什么?当地人告诉他,是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1995年夏秋之际,考古人员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一座大型壁画墓中,发现了中国迄今已知时代最早的西瓜图画,从而证实了胡峤的记载是可信的。胡峤在文中所记的“牛粪覆棚”技术,至今还是当地有些瓜农的传承。因为是胡峤记录了契丹人引进西瓜的历史,因此,京都酒店为了纪念胡峤,把凉拌西瓜,命名为胡峤西瓜。

           

3

结语

two20191030095821_2111.jpg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情境更重于一切。

所有这些,京都酒店为您展现的是:古契丹的风景之美、食材之秘、饮食之智、工艺之奇!

通过首届古契丹皇家大菜研发,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起码,京都酒店,就是这样。

让我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对饮食文化的探求,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着创新的灵感,从创新的灵感中获取新的成就,从而使我们的饮食生活更加丰富,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京都酒店,愿意为您提供的,就是这些!



文章分类: 京都故事
分享到: